将近一年前,我第一次购入 Hifiman Susvara OG。耳机到手开声的瞬间,那种近似扬声器的低频量感让我震撼。但当时,我并未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“Hi-Fi 涅槃 (Nirvana)”。几个月后,我将其出售,机缘巧遇下,我转而尝试了 DCA Expanse、RAAL SR1a、HEDDphone 1 这类别具特色的耳机。经过多番试听,我终于顿悟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声音特征。近期,我再次入手 Susvara,这一次,我希望深入探究它的闪耀之处究竟为何。

About: 我的 Hi-Fi 哲学 / 设备分析方式
* 这是我在博客中第一次发布音频设备的分析。在开篇之前,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分析方式,以及我对 Hi-Fi 的一些拙见。
部分摘自:[Hi-Fi] 介绍我的 Hi-Fi 哲学与设备评测 / 分析方法,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音频涅槃
我的 Hi-Fi 哲学
在 Hi-Fi 的领域中,总有人坚信科学至上,也有人完全依赖主观听感。在我看来,主观听感与科学测量的结果往往存在一些联系,却并非绝对因果。一方面,即便一台设备的测量数据几乎完美,素质极高,频响曲线与哈曼曲线 (Harman Curve) 的吻合度达到 99.9%,它可能仍旧无法打动某些烧友的心。另一方面,即便一副耳机的 THD+N (总谐波失真 + 噪声) 高达 5%,从 Hi-Fi 原教旨“忠于还原”的角度几乎难以称为合格产品,但那一点点“失真”所带来的色彩,或许正是某些人所追求的独特魅力。
归根结底,Hi-Fi 本就是一个小众且多元的爱好:忠于听感、取悦自己,或追求极致的保真,这两条道路都值得尊重。作为一个偏向科学分析、却有时保留主观色彩的发烧友,我不会全盘否定科学测量的价值,也不会苛责那些热衷于感性体验的人。
我的设备分析方式
正如前文所言,我既相信科学,也尊重主观感受。我的评测过程通常从聆听开始:以音乐奠定第一印象,捕捉直观感受。随后,我会将这些听感与科学测量的数据相对照,寻找并推断其中可能的共性与差异,并从数据中发掘那些或许在听觉中未必显性的特征。
数据部分主要参考以下来源(本站 / 本人与下列平台 / 厂商无任何关联):厂商官方测量、Spinorama(Klippel 扬声器测量,ANSI/CTA-2034-A 规范)、以及 AudioScienceReview (ASR) 论坛,其中包含由其站长 Amir 以及会员使用 Klippel 与 Audio Precision APx555 等设备所得的测量结果。
本次试听时使用的设备
为了最大化降低试听设备或周围附件导致的声音偏差,我使用如下音频链路进行试听:
点击展开设备列表
电源链路:
- 加拿大 120V 60Hz 市电
- [防护设备] DC Blocker (直流阻断器,防止变压器啸叫)
- [防护设备] AVR 稳压器 (稳定并降压至 110V)
- [防护设备] Tripp-Lite IsoBar 6 (防电涌 / 雷击 / 短路)
- Holo Bliss L1 (机内 110V 模式)
- RME ADI-2 DAC FS (原装开关电源)
- Neumann KH750 DSP 有源低音炮
- Neumann KH120A 监听音箱
- [防护设备] Tripp-Lite IsoBar 6 (防电涌 / 雷击 / 短路)
- [防护设备] AVR 稳压器 (稳定并降压至 110V)
- [防护设备] DC Blocker (直流阻断器,防止变压器啸叫)
音频链路:
- Roon Server 音乐服务器 1台 / 主力PC 1台
- USB-A to USB-A 线 (各一根)
- 双设备 USB 切换器(亚马逊购入,可选择有源 Micro-USB 5V / 无源使用)
- 采用 ADuM 3165 芯片的 USB Isolator (隔离器,插在切换器外接设备端)
- 3m USB-B 线 (带双磁环,防止 EMI 干扰)
- RME ADI-2 DAC FS (v2,ESS芯片版)
- XLR -> XLR 平衡连接
- Holo Bliss L1
- Hifiman Susvara (XLR 4-Pin 连接)
- Neumann KH750DSP 有源低音炮
- Neumann KH120A 监听音箱
- Holo Bliss L1
- XLR -> XLR 平衡连接
- RME ADI-2 DAC FS (v2,ESS芯片版)
- 3m USB-B 线 (带双磁环,防止 EMI 干扰)
- 采用 ADuM 3165 芯片的 USB Isolator (隔离器,插在切换器外接设备端)
- 双设备 USB 切换器(亚马逊购入,可选择有源 Micro-USB 5V / 无源使用)
- USB-A to USB-A 线 (各一根)
主观听感部分
* 平均听音音量在 65-75dB(A) 范围内,本人曾在医院测试过听力,唯有轻微神经性耳鸣 (15020 Hz 附近),总体属较好范畴。
连接设备后,我选择了蔡琴《民歌+精选》专辑中的《想你的时候》作为第一首试听曲目。曲目开头的风铃声清脆悦耳,没有“隔着一层纱”的朦胧感,展现出 Susvara 在中高频部分的清晰度和透明度。前奏中的鼓声入耳时,能感受到鼓皮收放的迅捷,体现了低频的快速响应。随着架子鼓加入踩镲,中低频的整体表现略显粘滞,如果将哈曼曲线 (Harman Over-Ear 2018) 作为基准,我怀疑中频段有部分凹陷的存在,但这种粘滞感与低频的力量感相呼应。整体而言,Susvara 的低频更像是落地扬声器的表现,不是从某个点发散出来,而是包裹住耳廓的“吹气感”,与我的 Revel F208 音响之低频表现相似,但因其”Q弹”的听感,又略有不同。中频略有凹陷,但这种凹陷是有必要的,为了衬托低频的力量,以及防止高频的刺耳。高频部分并不刺耳,没有朦胧感。在主观声场感知上,若在脑中模拟一个音乐厅的布局,高频部分可以定义在音乐厅的二楼前方。
与测量数据进行对比

为了验证我的主观听感,我参考了 Crinacle 测得的 Susvara 频响数据,图中绿色曲线为左右声道频响,灰色虚线为作参考的 Harman AE/OE 2018 目标曲线。
* 声场是全频段信号的相位、幅度与时间差共同作用形成的,是各频率的组合,而非特定频率,所以下列内容部分基于推论,仅供参考。
中高频: 清晰度 / 透明度
在试听《想你的时候》时感受到的清脆风铃声,推断其对应测量曲线中 1.5-3 kHz 区域的特征。Susvara 的高频延伸总体较为柔和,不存在明显刺耳的峰值,解释了其清晰而不刺耳的听感。值得注意的是,10 kHz 附近存在巨大 Dip,此类窄带深度衰减可能导致高频细节的缺失,但瞬态上并不明显。
中低频: 快速响应 / 力量感
在我的主观试听中,鼓皮收放迅捷,低频有明显的包裹感,2-4 kHz 的上升影响到鼓的拍击感和清晰度。虽低频量感不算过度,但使其能够呈现出类似扬声器的包围感。此外,Gutierrez-Parera 和 Lopez (2016) 指出,理想的频率响应应在100至1600 Hz之间保持平坦,Susvara 的频率响应从 20-1000 Hz 左右都较为平坦。
中频: 略凹陷
在主观听感中,中频略有凹陷,在测量曲线 1.5kHz-3 kHz 区域中存在相较于哈曼曲线的轻微下降。凹陷“可能降低刺耳感,同时让低频和高频相对突出,使得声音均衡而不刺耳。
声场/空间感
频响图无法直接呈现声场,声场感受更多由相位、互调、衍射、耳道效应组合而成。高频在脑中类似“音乐厅二楼前方”的原因暂不得而知。此外,主观空间感还可能受到耳机声学特性和录音环境影响。

根据 ASR 的测量,这款耳机在 5kHz 附近的失真程度较高。与此同时,Amir 表示如果听歌时的音量不超过中等水平,此处的失真不会造成影响 (Amirm, 2023)。
总体来说,Susvara 是一款音乐性极强的高端耳机,从指标上来看,它有所欠缺,在人耳敏感的高频部分有失真。从主观听感来说,这将是目前我喜爱的耳机排行中的第一位,它的低频特性是促使我第二次购入它的最大原因。
References:
Gutierrez-Parera, P., & Lopez, J. J. (2016).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consumer headphones in the perception of spatial audio. Applied Sciences, 6(4), 117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app6040117
Amirm. (2023, Dec 23). Hifiman Susvara headphone review [Forum post]. Audio Science Review. https://www.audiosciencereview.com/forum/index.php?threads/hifiman-susvara-headphone-review.50705/
发表回复